book

1人創業思考法

25 Aug 2022
business
連續讀了兩本有關未來食堂的書。未來食堂是一家在日本東京神保町只有12個座位的食堂。它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每天午餐只提供一個選項,沒有任何雇員(只有店主一人),任何人只要來店起碼一次都能打工換餐,晚上提供客製小菜選項讓客人指定自己想要的味道,可以自帶飲料但一定要捐出一半予其他客人分享,店的創業計劃/每月營收明細都公開在網站。偶爾看的第一本:「未來食堂:提供免費餐的餐廳到今天都能賺錢的理由」,作者/店主小林介紹了店的營運方法,在開店前的種種準備,店的理念等等。因為內容實在太有趣,所以接著讀了這本「一人創業思考法:東京未來食堂店主不藏私的成功經營法則」。
作者很詳細的把自己對營運這家小店的思路寫出來,而並沒有把主題限制在只適用於未來食堂的範圍。能夠以這樣直接,令人明白的文字清楚地寫出自己的想法其實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。很多人會以「我解釋唔到,唔係好知可以點形容,總之就係咁」的藉口來逃避梳理思路不清晰的地方,因為好像很難。
作者很強調自己不是天才,不是對料理有什麼天生過人的才藝,甚至她本來其實對食的完全沒有興趣。想開店的原因是因為由15歲開始已經很嚮往「一家店」給自己帶來的意義。她想做的事不是開一家料理小店,而是想要開一家「能夠接納任何人,適合所有人的店」。
那決定了要做的事,那怎樣去執行呢?很多人想要改變,但在深化「想做的事」的階段就被種種的不完美而打倒,繼而放棄。「我想做X,但我不懂Y,又不會Z,好像不會成功。」對想做的事只有模糊的概念的話,可以嘗試大膽嘗試假想一下更具體的模樣。例如比起「想要改裝房間成令自己能夠放鬆的設計」,可以更具體地描述「走進房間有濃濃的咖啡香氣,下午悠和的陽光投射著放在木製書桌上的咖啡陶瓷杯。」一步一步更深入地抽繪出自己「想」要的畫面。有了畫面,想法就不再模糊。
不懂的如何入手是令很多人放棄的關卡。好好分析究竟有什麼是可以「偷師」,即是可以從現有他人的智慧或是已知的事實基礎而獲得的所需知識。大家都常說的”Don’t re-invent the wheels”。你如果連大家都公認為是解決問題的”Wheels”的原理一知半解(或是根本無知)的狀態下,持著一種「我不需要知道這個方法,因為我會自己解決這個問題」的傲慢,是無視已有的知惠。但意思不是說要直接接受「只有”wheels”可以作為輪胎」這個結論,而是在了解已有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對事情持懷疑的態度,因為這是對創新很重要的元素。作者的情況就是她在開店前去很多餐廳去修業(打工),獲得了很多其他人現成營運餐廳的方法。如有不認同的地方,她會從中找出有問題的地方,以避免營運自己的餐廳時犯一樣的錯誤。同樣地,有好的她會好好的借鏡,以他人的智慧去解決問題。
作者以open-source的理念公開了創業計劃,以日記的方式把自己由裸辭開始(明確知道自己想做的事,但沒有相關的知識),到處打工去累積知惠,到圖書館看遍料理書(了解已有的知識),到真正開業時的每月營運情況會計,都一一記錄在自己的Blog,公開讓人覽閱。她認為公開過程比成功後的感想更有能「感動人」的元素,「人不會只因別人的想法而感動,而是在清楚看到結果時被打動」。
第一章「開始任何事之前需要知道的 — 思考方式 — 」讓我有超濃的既視感,好像在幫我梳理腦海中的一堆似是而非的空隙。「有效率的運用時間」是大家都想做得到的概念,但真正能付諸行動卻「好像」好難,因為總是有點什麼會讓計劃趕不上變化。有原則地不以工作量來控制時間,而是以時間來控制,跟自己約好直到一個特定時間就會停止手上的工作,不論有沒有完成也好,只要在指定時間做到一個讓自己有「也努力到這地步了,辛苦了!」的地步就可以,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以不會後悔沒有好好用時間的態度去做事。
其中一個思考方法是拆解「理所當然」。理所當然的事就是所謂的「社會大眾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,所以跟著這樣地做是最正常不過」。雖然有強調可以向前人學習(”Don’t re-invent the wheels”),但抱著懷疑的態度思考理所當然的事,找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理所當然的原因,本來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能其實很微妙。作者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「為什麼一定要有菜單」,就是為什麼要提供「選擇」給客人的疑問。是因為客人想要的都不一樣,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大家的口味取向都不一樣嗎?如果沒有選擇的話客人就一定不滿足嗎?她主張提供食物是為了讓客人滿足,跟菜單的存在其實沒有必然對等的關係。能有沒有菜單的前題之下,客人仍然可以得到滿足的做法嗎?於是作者從中想到了「客製小菜」的feature:在晚上提供讓客人可以指定以餐廳雪櫃裡有的材料,指定想要什麼樣的味道,讓店主做出一碟只售400Yen的小菜。
挑戰新事物往往種帶幾分恐懼感。其中一節提到「不要將問題和恐懼混淆」。懂得分拆問題來進行分析是對抗「對未知的將來感到恐懼」的好方法。先想想應對問題的做法,即是在問題上自己「應該做」的事,然後再想一下可以讓心念一轉的方法,以某種覺悟去舒緩自己對問題的不安。例如,問題是「自己一個完成作品好辛苦漫長」。該做的事可以是「只花時間在會有自己的特色元素的範圍,其他的可以去找工具或是現成的」,覺悟就是「不須設限覺得非得所有事情都要自己親手才是原創」。很多時候書裡所講的可能本來就是我們用來應對問題的方法,但作者能夠以如此有條理的思路,一步一步的分析自己的做法,以容易理解的方法寫出來,是一種很令人羨慕的超強溝通能力。這也可能是她由過程的最初就堅持在Blog以「想寫給那個對食堂有興趣的某老朋友」的角度一直寫文章,訓練自己而達到的層次。作者「只是」比一般人有勇氣面對好像很難的事情,而相當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這是不是真的很難,不讓心理作祟(恐懼),有策略的尋找方法解決的部份。這個「只是」不容易,但她寫這書就是想跟大家說,其實你也可以。
書以同一句話開始和作結。
環境不會對你的行動煞車。 能對你的行動踩煞車的,只有一個,就是你的心。
小林せかいさん,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!

在2022年閱讀此書的我,因為很好奇事情是怎樣開始,看了未來食堂Blog的第一篇文章。那是寫在2014年4月13日。那時候未來食堂還只是在作者腦海中的idea,但不是空想,而是有很具體構想的idea。
Just Do it!
Built with Gatsby ^5.3 + Notion Email 📥 Twitter 💬 Github 👩‍💻 LinkedIn